在那个清风徐来、春草初绽的日子里,我想去探寻一个古人——滑寿,他是一位元代的医学家,字伯仁,晚年号称樱宁生。他的祖籍在河南襄城,但由于家族迁移,他成长于江苏仪真。
从小,滑寿就对儒学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擅长诗文创作。在京口,那位名医王居中暂时定居于仪真期间,滑寿不仅师从王居中学习医学,还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代医书。他发现《素问》中的许多错误,并根据脏腑、经络、脉象、病因、摄生养生、疾病治疗方法以及针灸疗法等方面,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最终编撰成了三卷的《读素问钞》。此外,他还写了《难经本义》的两卷,以澄清误解并阐述其中的奥义。
接着,他又向东平高洞阳学习针灸技术,从而掌握了这门技艺。此后,他将《素问》和《灵枢》的穴位专论结合起来,与督脉和任脉以及十二经之道并列,对其进行了详细阐释,最终完成了三卷的《十四经发挥》,精准地解释每个术语和概念。
当时期内科医疗诊断与治疗上,滑寿多借鉴李东垣的心得体会。他非常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在这一点上尤为精明细致,为此他还著作了一部名为《诊家枢要》的单行本,其中详列29种不同类型的人体脉象,并附以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份经验宝库至今仍然被后人所珍视。
除了这些作品之外,滑寿还有其他几部未能流传下来的著作,如三卷的小说类作品,《伤寒例钞》(或称《伤寒论钞》)、一篇关于药物特性的文章,以及一篇关于心肺功能检查的小册子。据记载,有四幅题名为“滑寿”笔下的“明堂图”,直到洪武年间(1368-1398),他才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七十岁左右的时候。当时的人们都铭记着他的智慧与贡献,而现在,我们则通过他的故事感受到了那段历史时代文化的一抹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