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是中国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父亲是北宋时期的官员元谊,母亲是太原秀容人氏。他出生于七月,被过继给叔父元格,后来历任掖县、陵川令等职位。
元好问自幼聪明,有着“神童”之称。在十四岁时,他开始学习诗词,并在六年内就成为了一位高超的文学家。他考取进士,但未被选用,后来中了博学宏词科,被授予儒林郎职位,并担任国史院编修工作。随后,他历任镇平、南阳、内乡县令一职。
八年之后,他受命入都,在尚书省担任掾、左司都事,再转为员外郎。此时他已经五十岁,但并未因年龄而减弱其才华和影响力。金朝灭亡后,他选择不仕,而是以著述为己任,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金朝君臣的一切往事。
元好问的作品非常丰富,他纂成《中州集》十卷,其中附有《中州乐府》,收集了大量金代诗词。这部作品对保存金代文学宝贵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还著有《续夷坚志》四卷,这是一部文人笔记小说集,对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尊称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诗作成就突出,以“丧乱诗”尤显著;其词也达到了极高水平,与两宋名家的水平相媲美;散曲虽少但影响大,有开创性。今天存留下来的他的诗共计1361首,其内容丰富多彩;词377首,以苏辛为典范兼具豪放婉约诸风格,为金代第一人;散曲仅9首,但具有开创性。
总体来说,元好问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历史研究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文字与历史之间,将这段时间所见所闻所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