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教科研网:陈受宜,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一位在承载父业、传承家风的道路上走过六十余载的学者。她的身上,不仅流淌着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更是散发着爱国奉献的精神。
记得那初见时刻,微卷头发、一袭格子连衣裙的她,让人难以将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我们心目中80岁老人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位“80后”生于1963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即进入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的经历,为她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1989年,她加入了中科院遗传所,这里曾是她的父亲陈世骧教授工作的地方。
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和进化分类学家,他在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长期从事进化生物学及昆虫分类理论研究。他始终坚守科学报国信念,对陈受宜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她端正品格和爱国奉献价值观。她回忆道:“父母对我的第一个教育便是要爱国,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给祖国丢脸。”
在美国访学期间,陈受宜牢记父母教诲与期许,谨慎勤奋地工作,为外师生留下良好印象。如今,她不仅是一个研究员,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将这些教诲传递给新一代学生。在她看来,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引导学生积极前行,教会他们执着坚守。
自小接受“实事求是”的教育,她一直秉持这一原则,在各项工作中公平合理,无私无我。她将这种作风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使课题组成为勤奋求实、勇往直前的团队。在她的领导下,每个学生都能主动融入科研氛围,在感兴趣领域勇敢探索。
作为常务副所长时期,她面临巨大考验,但母亲谢蕴贞的话语鼓励她:“权力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果蝇成为经典遗传实验材料,她决定另辟蹊径,将目标定位于基因组研究。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她仍然推动人类基因组中心成立,并成功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注册,是唯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者之一。
5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陈受宜始终保持公私分明、平等相待的人格魅力。她至今还记得父亲放置两套不同信封邮票的事例,从而体现出他公而忘私的大局为重态度。此外,当她担任所长时,从未争取个人福利,而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分配给其他同事们使用自行车上班四十多年的习惯,也反映出她的不占公家便宜,不搞特殊化的心态。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而平等”,不管位置如何变换,都应保持谦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是陈受宜的一贯做法。而且,她总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不值得宣扬,只希望能够真正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为国家贡献力量。如今,这位80岁高龄的女士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科学之路,一路向前,以饱满的情怀继续服务于社会。(倪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