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受宜,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却承载着一段令人敬佩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她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钻石,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熠熠生辉,照亮了无数年轻学子的前行之路。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后,陈受宜加入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这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随后,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分别做过访问学者,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也开阔了国际视野。在1989年进入中科院遗传所(现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她曾任副所长、所长,一直致力于基因组研究。
六十年的岁月里,陈受宜收获了一份丰厚的荣誉:1990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并被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此外,她还多次入选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位“80后”背后的故事时,我们发现,这并非简单的一帆风顺。她父亲陈世骧,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他对中国科学院作出重大贡献,为儿女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人格典范。母亲谢蕴贞也是一位坚韧不拔的人,她提醒陈受宜:“权力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这些家庭教育,对于塑造陈受宜的人格具有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陈受宜将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传递给每一代学生。她鼓励学生积极前行,要执行着坚守不移的心志,并告诉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为祖国争光。这份执着,以及对真理求实干的心态,让她成为众多学生心中的榜样。
通过言传身教, 陈受宜将实事求是的作风传承给下一代。在她的课题组里,没有懒惰或松散,只有勤奋求实。每个学生都能主动融入科研氛围,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勇往直前。这正是她的父亲那份公私分明、重平等相待的人格魅力体现。
5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陈受易以严谨认真、攻坚克难而闻名。她从未占用公家的便利设施,也从未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大局。这份公私分明,还有对平等相待人的追求,使得她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她依然保持着骑自行车上下班40余年的习惯,以此来反映出一种清廉、高尚的情操。
对于那些初到遗传所的小伙伴们来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如拜访全所研究员请教提升工作方法,或是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征询意见,这些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而这些细小却又至关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让人们感受到这位老者的温暖与智慧?
如今,在八旬高龄之际,即使身体已然衰退,但那颗激情仍旧燃烧如炬。她希望今天的青年朋友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成绩,而要瞄准更大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这就是陈受意,一位终身热衷于科学探索并教育他人的卓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