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南乐教育科研网承父业传家风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荣誉研究员陈受宜

0

初见陈受宜,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敬意。她的精神矍铄,面容姥姥样,让人难以将这位学者与传统的老人形象联系起来。这位“80后”生于1963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即进入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她的研究生涯充满了辉煌: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并在1989年加入中科院遗传所(现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所长。在近六十年的辛勤工作中,她荣获多项奖励,包括1990年获得的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对其归国有贡献的科学家的表彰。此外,她还三次被评选为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

陈受宜的父亲陈世骧,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他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且致力于进化生物学及昆虫分类理论研究。她童年的教育深深植根于爱国主义思想:“父母对我的第一个教育便是要爱国,要始终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给祖国丢脸。”她在美国访學期间,也坚持这一信念,不仅让外界留下良好印象,而且将其价值观传承给了学生们。

实事求是崇实干,这也是她从小接受的一种生活态度。在参与国家重点计划和规划时,她公正无私,不为了个人或单位利益而争取课题或经费。这种作风影响着她的学生,他们在她的指导下学习到勤奋求实的重要性。

1989年担任常务副所长时,她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母亲谢蕴贞的话语鼓舞了她:“权力和责任是连在一起的,而责任必须摆在第一位。” 陈受宜领导基因组研究团队,在缺乏人才、基础设施和资金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她引入的人才团队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并成功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1%任务,使中国成为这个项目唯一参加者之一。

公私分明重平等,是陈受宜的一贯品质。她以严谨认真、攻坚克难的心态工作,同时保持公私分明,平等待人的态度。即使当选为研究所所长,也从未索取任何福利,只把这些优惠给予需要的人。而每天骑自行车上班40多年的习惯,更体现出她不占公家便宜,不搞特殊化的心态。

作为一名导师,陈受易鼓励青年科学家不要只注重眼前的成果,而应该瞄准更复杂的问题,全情投入,为国家作出贡献。(倪伟波)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