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身为岭南洪拳“前五虎”之首的男子,其生卒年份无法确定,但他的名字——骆日成,却在广东的传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们称他为“大头日”,而关于他的习武经历,有一段历史记载是这样的:在雍正年间,当时著名的少林拳师洪熙官因抗清活动失败,被迫流亡到花县的一个叫做关帝庙的地方。据说,是在那里的墙角,洪熙官收养了一位村子里的少年——骆日成,使他成为自己的第一任弟子。
今天,在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那个曾经被称作“大头日”的故事依然激动人心,他故居如同一个静谧的小博物馆,展现着过去的一切。而这个故事,也是长篇武侠小说《南少林恩仇记》中的原型之一。在那里,他以一种更加传奇的形式,被重新塑造成了“大头成”。
然而,对于骆日成本人的事迹,我们知道的是,他并非专业教书的人,而是在家乡传授给了几个亲近的人,如郑绍忠等。不过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今天,这个小村庄里流传的洪拳已经与当年的三展拳和铁线拳相去甚远,而是演变成了所谓的“洪头蔡尾”形式。
尽管如此,骆国成这样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家族历史深厚的情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在那个年代,对于武术不仅是一种战斗技巧,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身份认同。而对于那些曾经习练过这门技艺的人来说,他们对这些古老风俗和技艺仍旧怀有浓厚兴趣,并且继续将其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