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式:元末明初散曲大家,象山人。字舜民,号菊庄。曾任本县县吏,因不得志而落魄江湖。入明后,不仕朝廷,却受明成祖宠遇甚厚。在文学上,以曲录史著称,其作品丰富多彩,既写景又咏史,对新王朝的期盼和对旧时代的缅怀交织其中。他以悼亡为题创造了悼亡散曲的先河,是现存最多、题材广泛的一位从元到明过渡时期的散曲家。
汤式留下的作品主要有《笔花集》等钞本,以及在《雍熙乐府》、《盛世新声》、《彩笔情词》等集中收录的小令与套数。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技巧圆熟,艺术风格各异,有些小令如《蟾宫曲·咏西厢》,尤其受到后人的喜爱和仿效。他善于运用顶真、叠字、嵌字等技巧,使散曲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融合了雅俗相宜的特点,为后来的南派曲家提供了重要启示。
汤式在中国散曲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对晚辈有所启迪,但他并非诗词界的大师,而是擅长于文体自然通俗的手法,这也是他独有的特色之一。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极为惊艳天才,但在传统规律中也有其独到的价值所在,在历史评价中应给予更公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