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的学术探索与文学贡献,1298-1358年间的文人足迹
郑玉(字子美),徽州歙县出身,是一位在元朝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出生的文学家,在惠宗至正十八年(1358年)逝世,享壽六十一岁。他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博览群书,对于《春秋》尤有深厚造诣。在乡间教授时,他吸引了众多门生,其中有的尊称他为“师山先生”,并且他还创办了师山书院。曾经隐居东南的覆船山上十几年的时间,在那期间,他写下了许多作品。
至正时期,他被征召担任翰林待制、奏议大夫,但因疾病辞官后仍然专注于著述。面对明军来袭,他选择自缢而死,以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态度。他留下的作品包括八卷《师山文集》和五卷遗作,以及周易及春秋经传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被收入四库全书,并广泛传播。
他的敏锐洞察力和博学之才,让他的学生们受益匪浅,以至于他们无法容纳在同一个地方学习,因此建起了一座名为师山书院的地方。他的文章风格简洁自然,不追求华丽装饰,却赢得了虞、揭、欧阳等前辈文人的赞誉。在至正十四年的某个时候,他被授予高级职位,但他以疾病为由拒绝接受,并继续着手其文学创作。
最终,在明太祖下令攻打徽州时,郑玉选择北向再拜,然后自杀。这之前,他曾写过一首诗:“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这一生的事业让后世称呼他为“师山先生”,其作品中的一部分收录在《师山集》中,而同郡的人程以文则评价他的思想独到,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