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周少奇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科研工作正式启动探寻水污染克星的微生物世界

0

我突破了生物脱氮领域的难题,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而我则从中揭开了水污染治理的秘密。2019年,我在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条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我的科研之路已走过20多年。我就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

跨学科研究让我灵光一闪。我曾经学习理工科,同时也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从化工机械到工程力学,再到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我横跨多个专业。1996年,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后时,我从环境污染与治理开始,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很快就融入其中。

早在80年代,当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时,我注意到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传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下,往往还需化学药剂,这容易造成更大问题。我相信,只要适当调整条件,就能找到克星。在微生物中寻找解决方案,让我灵光一闪。

通过跨学术界背景,我发现了一种“硝反硝”反应,即微生物以氨氮为电子供体、硝氮为电子受体实现转变。这是我未能及时发表论文之前的一个遗憾。但经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分析,我提出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并解锁了一系列方程和模型,为120余年的难题提供答案。

面对质疑,不怕吃闭门羹。我主动寻求设计院与企业合作,将理论转变成图纸,并被应用于全国20余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效益。2009年,“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去年,他问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人。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认为,如果不能直接服务社会发展,便无法体现价值。“着眼于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更有生命力。”2002年,被选派到贵州环境保护局挂职任助理,当时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刚起步,他踏遍85个县市区,在推广示范和产业化上大展拳脚。

2012年成为贵州“成龙配套”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从广东来到贵州工作。他针对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污水处理难题提出了创新方案,并获得2016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他在西部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在贵州,“大生态”是三大战略行动之一,他打下不少漂亮仗,其中包括威宁草海之役。在威宁草海综合治理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提出创新方案,以促进周边设施建设,使得濒危湖泊再现碧波荡漾,这让他感到欣慰。他指导培养了150多名博士生或硕士生,他们超过80%的研究课题是在工程现场进行或具有实际背景,这样获得的成果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易于实现转化与产业化。(张楠、何星辉)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