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生物脱氮研究的国际难题,推动了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微生物催生了奇妙反应,我则从中解锁了治理水污染的密码。在2019年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条科研之路我走了20多年。跨学科研究让我灵光一闪,将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我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
跨界思维启迪创新,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从化工机械到工程力学,再到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我横跨五大专业,这让我的科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开拓。我将研究方向定在环境工程上,并在香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迅速入门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基本概念。
早期工业化进程使我们注意到严峻的环境问题,而传统脱氮除磷效率低且容易造成新问题。面对这一挑战,我通过跨学科背景发现了一种可能:利用微生物来处理氮磷。我坚信,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工程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我的跨学科背景最终成为了突破口。我提出了“硝反硝”反应理论,并建立了电子计量模型,为120余年的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尽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没有退缩,最终证明自己并将理论转变为实际应用。此外,我还主持研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得主。
作为实用主义者,我认为,只有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体现出价值。我不仅在书斋和实验室工作,还踏遍85个县市区推广示范,解决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巧难题。在贵州,“大生态”行动中,我打赢了一系列仗,其中包括威宁草海之役。通过综合治理,如今威宁草海再次恢复其碧波荡漾状态,这让我感到欣慰。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污水处理,都喜欢把博士生或硕士生派驻现场,以便开展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这不仅提高了研究质量,也促进了解决实际问题,使成果更易于实现转化与产业化。(张楠 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