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邓广铭国学小名士的自然之旅

0

邓广铭:国学小名士的自然探索

在山东省临邑的一个宁静村庄里,1907年春天诞生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灵魂——邓广铭。他的字号恭三,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从北京大学到北大的历史系主任,再到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和宋史研究会的创始人,他不仅是20世纪海内外宋史学界第一人,更是中国现代史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笔。

1923年的夏天,当16岁的少年邓广铭走进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他遇到了王祝晨老师,这位热心于新文化运动的教育家成为了他启蒙之旅的一部分。在那里,顾颉刚先生编纂的大作《古史辨》以及整理出的《崔东壁遗书》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最终决定选择成为一名历史学者。

1927年,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后,邓广铭来到了北平,以备考北大为目的。他在辅仁大学完成学习,并再次考入北京大学,从此步入了风华正茂的人生道路。在傅斯年的指导下,他深刻理解到“治史即治料”的重要性,这种认识对他的未来研究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6年,随着胡适和傅斯年的引导与支持,邓广铭完成了一篇12万字的毕业论文《陈龙川传》,这部作品得到了胡适极高评价,并被誉为“可读的新传记”。这一经历标志着他将以宋代人物为中心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他毕生的学术定向。

1939年,在傅斯年的推荐下,邓广铭前往昆明继续其研究工作,与陈寅恪等著名學者朝夕相处,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昆明期间,他开始系统地撰写关于辛弃疾及其作品的问题,即后来的《辛稼轩诗文钞存》、《稼轩词编年笺注》等著作。这段经历也成就了一系列杰出的科研成果,为后来的学术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1940年代初期,由于傅斯年的鼎力支持和资助,邓广铭在李庄进一步完善了对《宋史》的考订工作,其中包括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这些都体现出他的专注与细致。此时期,也见证了一段独特而美好的师徒关系,以及一种对知识追求无限忠诚的情感纽带所建立起来的事业精神。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随着胡适回国并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以及傅斯年的代理校长身份,让这个曾经的小镇青年有机会回到母校担任教职,同时也继续参与校务管理。他一直关注自然环境,对国家民族事务充满责任感,使得他的爱国情怀与科学探究紧密相连,是时代赋予的一份特殊使命。然而就在这样多彩多姿的人生旅途中,有些珍贵瞬间却难以捕捉,只能留给时间去温柔地抚慰那些尚未褪色的记忆。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