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京剧中旦角代表的武士精神李万春的传奇演绎

0

李万春,京剧武生,以其卓越的武技和深邃的艺术造诣,在京剧界享有盛誉。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位满族家庭,他从小就被父亲——一位著名的清末武花脸演员所带到上海,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戏曲学习之路。四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六岁便开始上学,同时也跟随父亲练习京剧。

李万春不仅接受了家传,还拜师学艺于多位大师,如徐德增、于德智、崔凤鸣等人。他在《珠帘寨》、《碰碑》、《洪羊洞》等经典剧目中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在八岁时,他便以“客串李”为艺名,在荀慧生的《三戏白牡丹》中亮相,并且赢得了五子夺魁的荣誉。此后,他随父母在各地巡回演出,逐渐成长为一名年轻有才华的武生。

李万春不仅技术娴熟,而且个性鲜明,对待艺术充满激情。他曾经受教于杨瑞亭、张德禄、何月山、张德俊、刘奎童等大师,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领域。在马连良抵沪演出的期间,他更是深受马连良青睐,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唱念功夫。在应宝莲老师那里学习《目莲救母》,即使没有直接表演,但他将这部老旦戏中的精彩武技传给了王鸣咏,这显示出了他的高超技术和对艺术传承的重视。

1923年9月,李万春随斌庆社赴北京,与余叔岩合作共事,被誉为“童伶奇才”。他与梅兰芳合作,也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水平。1931年成立“永春社”,成为主角,并在多个城市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独特新剧目,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佟家坞》、《阴阳鱼》等。

1948年报散后,李万春创办科班并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其中包括许多知名京剧演员。他还参与编排一些新的剧目,如《十八罗汉收大鹏》,并且对古典戏曲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和改编工作。

1957年,被错误地划定为右派后,李万春遭遇困难,但他依然坚持舞台生活直至1978年的九月,再次回到北京。当时已经是七十五岁高龄的人物,却仍旧能与吴素秋及姜铁麟共同上台表演。1985年9月11日入院治疗,最终因肝硬变病逝世,当天下午举行告别仪式,其遗体安葬于八宝山公墓。1990年,其弟弟周桓先生撰写近20万字回忆录,《菊海竞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对京剧发展贡献巨大的历史事件,为人们留下了一份珍贵财富。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