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也是明朝的进士出身。历任户部主事、右参议,并成为东林党的重要成员之一,曾被称为“騃而愎”,素不习兵,但轻视大敌,更喜欢说谈语。
萨尔浒大战后,我国重新启用熊廷弼经略辽东。在他之前,我和许多东林党人都对他持有怀疑态度,尤其是兵部尚书张鹤鸣。他并非我们所支持的人选。不过,在东林上台后,我们还是推荐了袁应泰取代他。不料 袁大败,辽东失陷,此时,只有我能坚守广宁,一时名声大噪。
熊廷弼官复原职后,我们又推荐我当辽东巡抚。我力图恢复辽东,但行事急躁,与老成的熊廷弼矛盾重重。我任用毛文龙游击敌后,又招募辽民组建广宁军,在辽河沿岸设定六营,每营设参将一人,守备二人,以划分地盘,并置兵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等城堡。
随后,我认为准备已经十分充分,就号称要“一举荡平辽东”。建州进犯 辽河东岸的明军桥头堡--西平堡。我的计划中包括利用降敌明将李永芳作为内应,以及孙得功做先锋调出广宁的大军去攻打后金军队,同时由副将祖大寿率领会合明将祁秉忠进援,以及派部将刘渠支持双方在平阳桥交战。然而,这场战斗最终以双方惨败告终。此次失败导致10万余名明军全数被杀。
随着这场灾难发生,我放弃广宁逃亡,在途中遇到熊廷弼,他质问我:“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面对这一切,我感到羞愧难当。最终,当我们退至山海关时,被迫放弃更多城池,最终占领者为努尔哈赤下令把辽河以西的人民驱赶到迤東边缘地区。
归朝之后,这些事情成为了党争的一个重大议题。在此期间,由于内部斗争激烈,不幸的是,大多数参与者遭到了牵连,而我则选择了投奔魏忠贤。当魏忠贤利用这些信息揭露了“供养北边饷银”的腐败行为,一举击溃了残余力量。我也因此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而天启五年八月,即天命十年之际,当知晓自己无法挽回失败局面时,我选择自尽,以慷慨赴市传首九边(指四个方向),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在监狱中等待机会。此举显示了我的勇气与决断。但是崇祯即位后的新时代,对于过去的一系列失败事件感到愤怒,将这些死缓犯陆续祭旗。这意味着即使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如同我一样,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得无家可归,最终不得不承受相同的结局——斩首示众。在崇祯五年的某个日子里,这种悲剧就发生在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