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阁古城墙上发现明朝洪武年间窑砖,窑砖刻有负责制造官员的名字,体现了明朝对“豆腐渣工程”的防范措施。冯建平考证,这块青色窑砖是明朝洪武年间留下的一块,目前在天心阁250余米古城墙上仅发现这一块。其余窑砖多为清朝咸丰年间留下来的。
这块保存了600多年的明朝青色窑砖还完好无缺,是实属不易。“这一段城墙差点被全部毁掉,是因为有一帮文人阻扰,才有今天的存在。”冯建平说,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窑砖刻上官员名字保证质量。在明代以前,长沙的城墙均为土筑,到明初已年久失修,毁坏不堪。到明朝洪武五年间(1372年),才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垣修缮工作。这一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以砖石对土城墙进行全面改造。现在唯一留下的这块窑砖,正好是明朝洪武年间将土城墙更换为窑砖城墙时,留下的一块。
为什么古城墙上的窑砖刻上了年份和制作者呢?冯建平说,这些都是作为城墙砖的官窑印,对于质量问题可以立即最查到责任者。此外,如果游览天心阁时发现古窑 砂可直接与天心阁管理处取得联系,最先发现并提供信息者,将予以奖励。
相关链接:长沙古 城址演变史
在宋代的长沙城市格局最终完全确定后,当地居民生活得相对安定。但到了光绪末期,由于近代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扩张需求增加,一部分古老的市政设施,如残存的大部分老街、桥梁等都面临着拆除或重建的问题。而对于那一小段未拆除的大型建筑物——天心阁及其周围的小片旧有的木质结构门楼,它们也逐渐成为人们遗忘角落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一时间,有关政府部门提议将这些遗迹一并拆除,以便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项目进程,但却遭到了当地名士曹典球及一些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并成功挽救了一些珍贵历史遗产至今仍然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