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宰相系列宋朝政治制度与变革中的旷世奇才还是千年佞臣

0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天才,文追韩柳,诗似杜甫。他的相貌堂堂,福缘深厚,如同唐朝名相李德裕,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政绩卓著,处事机敏,一路升官两度担任宰相,前后共七年。但是,他在历史上却被打上了“奸臣”的标签。

丁谓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天禧三年,也就是公元1019年,他第二次出任副宰相。与此同时,又有人拜相,那就是寇准。在一次共同进餐时,由于饭粒汤水沾上了寇准的胡须,丁谓急忙帮他擦干净,但寇准却说:“参政乃国之大臣,为长官拂须耶?”这句话成为了“溜须拍马”的典故,不管是出于尊重还是拍马,这句话让丁谓感到尴尬,并且对寇准怀恨,在之后的斗争中击败了他,把他贬到了海南。

在宋朝士大夫眼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高,对皇帝则严厉要求,因此丁谓想要改善皇帝居住条件并非没有道理,但这一举动最终得罪了掌握话语权的人们。这种斗争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暴力手段,但占据优势后会排挤对方阵营的官员,这种现象在北宋频繁发生。而利用迷信讨好皇帝也是当时常见的一种行为,即使像寇准这样的正人君子也曾装糊涂,用伪造的天书讨好皇帝。

然而关于丁谓所做的事情,说起来并不算什么。他的才能远超其他人。他机敏聪颖,“书过目辄不忘”,几千字文章只看一遍便能背诵,是个真正的大才子。在北宋诗新运动中,他被认为是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这一点足以证明他的才能和地位。

还有两件事可以说明他的聪明机灵。一件是在回答皇帝的问题,当时问的是唐朝酒价,每斗三百铜钱,而丁谓迅速回答说:“每斗三百。”答案来源于杜甫诗中的“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另一件是在钓鱼场合,当时皇帝和妃子一起钓鱼但没捉到鱼,只好早早收工,被迫离开,让他们感觉很没面子。于是丁谓赋诗:“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钓迟。”这样的智慧和文学功底,让人称赞不已。

至于处理突发事件方面,无论是西南少数民族叛乱还是其他紧急情况,都能应对自如地解决问题。这都展示了一个能力超强、处理问题能力极强的人物形象。不过,我们要重新审视这些评价,看看是否真的如此黑白分明。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把他定性为奸臣?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