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朝那些事儿被骂死的笑话王图

0

在中国历史上,言论自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明朝,这个时期推行了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无所畏惧地提出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来,不必担心得罪皇帝。在这个时代,再过分残暴的君主也不愿意背上“昏君”、“杀谏官”的名声,因此,在明代,大臣们为了名利,往往会极尽夸张之能事。

看看明朝的这些著名大臣,他们都曾经被这些言官所“骂”。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高拱等人,都曾经因为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而遭到了强烈批评。这些言官关注的是能否凭借尖锐的话语哗众取宠,一举成名,而不是是否真实合理。

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这好像是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然而,即便如此,对于万历皇帝这样的君主来说,被无端谩骂也实在是一种特殊的情境。在我们看来,这些只是进谏,是正直的大臣对皇帝进行忠告。但对于万历皇帝来说,他选择了沉默,而不是像前任那样用刑罚来回应。他选择了装聋子,不理睬他们的诽谤。这可能是他逃避问题的一种方式,因为即使面对如此激烈的攻击,他依然没有勇气采取行动去改变这种情况。

从那以后,对于万历皇帝进行无端谩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似乎认为这是一个游戏,让他们去争夺谁更擅长挖掘对方的短板。而这也导致了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有人能够找到它的问题,从而变得小题大做。这让政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结构崩溃,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在那个时代,这些言官就是“苛政猛于虎”,但并非所有人的声音都是正义的声音,有时候,他们甚至成了阻碍国家发展的大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今天反思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它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