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出身书香门第,其祖先自十二世族祖王固开始,便以道学(理学)为传家之宝。直至其祖父王炎泽时,又得朱熹的道学之传。朱熹在宋室南渡后,与金华吕祖谦并起,为当时大儒。朱熹的道学,通过黄榦、徐侨等人传至婺州(今浙江金华),成为婺州一带流行的朱子学。
王袆本人,受师黄溍影响深远,在经史百家无所不究,并撰写了大量笔记。在青岩山居期间,他继承了吕祖谦未竟之志,续编《大事记》至宋德佑二年止。同时,他还著有《丛录》,论述《易》、《书》、《诗》、《礼》、《春秋》及诸子百家的渊源流注。
随着战乱日益逼近,王袆曾暂迁居凤林乡,但依然不辍读书著述。他撰成《卮言》,每段寥寥数语,却对治国安邦、处身涉世无不钩玄提要。这部作品堪称至理名言,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9)十二月十八日,朱元璋率军来到婺州城下。当时已知晓王袆之才华,就遣使征聘他。当面拜见后,大喜过望,即授中书分省掾吏,并让他参与谋划国家大事。在他的建议和策略下,为国事尽力而为,被视为储备人才之一。
然而,由于担心“区区百里的县令”职位不足以发挥他的才华,有群臣认为应当留在行省中,使其才能得到更好的施展。此意见被采纳,也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他的才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大业。从此之后,他就一直参与中央政府的决策过程,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学习与创作工作,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