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原籍甘肃天水县,1936年6月生于一户世代务农的贫寒家庭。幼年丧父,他是家中最小的弟弟。父亲受外祖父清末秀才之影响,精通儒学,并常阅读佛、道教经典书籍。在1943年入乡塾读书至1950年因家庭生计困难而废学后,他在家习农事并从慈母课读儒家四书。
1952年3月,19岁的任法融来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见此山清水秀环境幽美,便决定留居此地。他以此为契机正式入道,并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在师傅指导下,他学习了斋醮法事及道教科仪,但他认为修炼应注重精神实质,而非表面的经韵诵读。
随后任法融专注于研读《道德经》、《南华经》等古老文献,以深化对《道德》的理解。他还利用时间阅读《素书》、《阴符经》,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求个人修行和社会贡献相结合。此过程中他悟出了宇宙造化之源和万类消长之理,这对于个人的延寿益寿也有着积极作用。
在1964-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楼观台遭受冲击,大部分殿堂被占用,大部分道士遣散。但任法融仍坚持在楼观台,与少数留下的同伴垦荒种地谋生。通过这段艰苦时期,他更加坚定了信仰,不放弃研究《道德经》的决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局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楼观台又归还给当地的管理团队。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担负起筹集资金维修楼观台的事业,同时继续他的注释工作。这期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 道德经》的注释作品,该作品基于“楼正本”版本,是一种著名的古版,此书以其独特性格受到广泛好评,被视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解的一次成功结合。
除了文学创作外,任法融还是一位艺术家的爱好者,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会反映在他们的笔触上,因此他的字体也如同其人一样——宽阔、善良、纯粹和平易。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追求,以及对“无为”的哲学思考,这些都反映出他内心世界中的清静与恬淡,以及不争与柔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