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永康京剧票友专家

0

自幼喜爱京剧,10岁登台,尤喜爱黄桂秋先生的唱腔。1956年正式拜黄先生为师,追随老师22年,得到黄派艺术的真传,黄桂秋把自己所有的绝活都教给了朱永康。朱永康认为:“其实一开始,旦角的戏就是给男演员写的,我不理解为什么有女老生、女花脸,戏校就不招男旦呢?我学男旦,是因为我的音色和这个行当接近,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专业应该和票友互相支持。”同时,他还认为:“只有男旦才能唱好黄派戏,因为男旦的嗓子宽、亮。”

朱先生常常在家中自己拉胡琴吊嗓子,同时抓紧时间写书,著有《黄桂秋舞台艺术》等。1989年3月,完成了《黄桂秋老师和他的黄派艺术》;1996年8月,与毕谷云合作,完成了《徐碧云老师的舞台生涯》。以上两篇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京剧旦角黄派、徐派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并分别刊载于《京剧谈往录》的“三编;四编”中。

业余时间经常票演 黄派名作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别宫祭江》、《蝴蝶媒》、《双官诰》,晚年仍能精彩表演大段二黃腔,《祭江》,而不失黃派“嗲嗲的声音”,“甜甜的声音”,“娇娇的声音”,“脆脆的声音”的独特风格。

朱先生还醉心于黃派藝術音樂理論研究,在晚年的時候完成了一些劇目的譜曲,如 《春秋配》(又稱為 《斬經堂》()、別宮祭江)。1993年遠渡重洋到美國講學授徒,並將黃派藝術傳播至海外。在美期間,他與人合作再次表演麒派名劇《斬經堂》,飾演吴汉之妻王蘭英,大獲好評。他對於這場戲非常滿意,並認為這是一次難忘且寶貴的一次經驗。

他認為,一個好的戲曲需要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聲音,這種聲音可以感染觀眾,使他們沉浸在故事之中。他相信,只要持續努力,不斷探索自己的聲樂潛力,就能成為一位真正卓越的人物。

隨著時間推移,這位杰出的京劇歌手繼續進行研究工作,並致力於將古典戲曲帶入現代。他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嘗試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而不是只局限於自己的文化圈內。此外,他還鼓勵青年人參與各種形式的事業發展,以實現夢想並贡献社會。

總結來說,這位專家的生活充滿了對藝術探索的心情,以及對未來挑戰所持有的熱忱。他用生命詮釋出了對古典戲曲深厚的情感,也激勵後世從事同樣領域的人們堅持追求卓越。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