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康:京剧票友专家解读主要角色》
自幼对京剧情有独钟,10岁便踏上了舞台的足迹,尤其是对黄桂秋先生的唱腔怀有一种特殊的喜爱。1956年,他正式拜师于黄桂秋先生,长达22年的师徒关系中,不仅学到了黄派艺术的精髓,还亲身体验到了艺术传承的真谛。在这段时间里,黄桂秋先生将所有自己的绝技都教给了朱永康。
对于自己选择学习旦角这一角色,朱永康曾经表示:“其实一开始,旦角的戏就是给男演员写的,我不理解为什么有女老生、女花脸,戏校就不招男旦呢?我学男旦,是因为我的音色和这个行当接近,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专业应该和票友互相支持。”同时,他也深信:“只有男旦才能唱好黄派戏,因为男旦的嗓子宽、亮。”
除了演出之外,朱永康还是一位热衷于文化研究和文笔功夫的人。他常常在业余时间与老师一起拉胡琴吊嗓子,同时抓紧时间记录下心中的灵感,为后来的书籍撰写打下基础。1989年,他完成了《黄桂秋老师和他的黄派艺术》,1996年,与毕谷云合作完成了《徐碧云老师的舞台生涯》。这些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京剧旦角黄派、徐派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并且分别刊载于《京剧谈往录》的“三编;四编”中。
晚年的朱永康依然能够以高超的手法票演大段二 黄腔,如《祭江》,并未失去那独有的风格。这也是他对 黄桂秋先生忠诚学习的一部分表现。而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没有放弃追求。他晚年还完成了两部重要作品——《春秋配》、《别宫祭江》的谱曲工作。
1993年,在美国讲学授徒期间,他不仅继续传播着 黄派艺术,还与人合作票演麒派名剧《斩经堂》,饰演吴汉之妻王兰英,这次表演大受欢迎。在此之前,他已经从事过多次国际交流活动,为中国京剧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通过这些努力,无疑增强了他作为 京剧票友专家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 京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