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中国,华表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它们通常被置于宫殿、陵墓和其他重要建筑物前方。这些巨大的石柱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还承担着多重功能。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存在了,它们起初是作为道路标志和留言板使用的。
华表由几个部分组成: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顶部的蹲兽。在上面雕刻着龙凤等图案,上面的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它们既有路标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功能,这一点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
北京前后都有一对汉白玉华表,每根华表高达9.57米,直径98厘米,重20,000多公斤。这两座华表间距为96米,每一根都是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构成。这对华表与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象征。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这种结构后来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意见箱。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精美雕刻的大型石柱,而不是原始时期那简单的木制结构。
除了位于宫殿、陵墓外,这些华表也能见于桥梁等地,那么它们为什么要矗立于此?答案并非一致,有人认为这是为了纪念或标识,有人则认为是远古时代部落图腾标志的一种演变。在封建社会里,它们上的动物形象从最初的人类崇拜对象转变成了人们喜爱吉祥物,如白鹤之类。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些 华 表 最 初 是 用 作 乐 器 演 变 而 来 的。一种名为 “ 木 辟”的乐器,一般细腰,上端插手柄,以体鸣方式奏响,其音调清亮。此乐器曾经广泛流传,但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消失,只留下其遗迹——那些雄伟壮观的大型石柱,如今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