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吗?他的故事又是怎样一番风云?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竞存,广东汕尾市海丰人。粤系军事将领,现代杰出的军事家。他是中华时期广东的重要军政领袖,以坚持联省自治的主张而闻名。与孙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权、不惜以武力征战谋求统一的纲领相对立。
在辛亥革命后,他参与了黄花岗起义,并担任敢死队第四队队长。在武昌起义成功后,他组织民军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在1912年4月被推选为广东副都督,并在同年6月继任广东总绥靖经略。
1913年6月,他再次继任广东都督,但随即宣布独立讨袁,与北洋政府发生冲突。之后他逃往香港和新加坡,但在1915年的12月回到粤区,并于翌年建立了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
1920年8月,他受孙中山之命回师广东,在10月28日攻克了广州,并成为孙中山委派的代理都督兼陆海兵衙门大臣。他还是非常国会选举期间反对非常大的代表之一,因为他认为依照选举法必须有足够的人数参加投票,而当时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人数才能出席会议。
然而,由于政治理念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他与孙中山决裂。在一次刺杀事件中,其亲信邓铿被暗杀,这件事严重影响了他们之间关系。在此之后,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也加剧了南北之间紧张关系。
1922年的夏天,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关键时刻。首先,是徐世昌辞职并停止内战的一步,这似乎为和平统一提供了一线希望。但是,当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人呼吁孙中山履行其承诺下野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这让人们感到失望,也预示着未来的混乱和冲突可能不会那么快结束。
尽管如此,陈炯明仍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物。他致力于联邦宪政,以和平协商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统一,与那些愿意用武力征服进行斗争相比,他显得更加温文尔雅。他还创办《闽星半周刊》、《闽星日刊》,提倡“新文化”,响应“五四运动”的精神,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风潮。
最终,陈炯明因为政治原因离开了公众视野,在香港病逝。他的遗体后来迁葬到惠州西湖畔紫薇山,那里也成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将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