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字发祥,号雨村,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生于江苏省润州(今扬州市)的一个农家。朱元璋自幼聪颖好学,对历史、文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在建文三年(1370年),他领导了起义军攻克南京,并在洪武二年(1369年)被封为定远侯,被任命为山西行省左丞。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字允礼,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他是明太宗的第七子,但由于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宠爱,因此被提拔为燕王。在靖难之役中,他夺取了皇位,并在永乐元年(1403年)建立了北京作为新都,这标志着大运河以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成祖治国严苛,但对民众也有一定的宽容政策,如减免赋税和徭役。
明英宗朱祁镇
英宗即庄烈帝,是中国明朝第六位皇帝。他曾两次登基,一次是景泰四年至天顺二年的期间,即称景泰帝;另一次是在正统十四年的时间里,即称宣德帝。在两次统治期间,英宗推崇儒学,对教育实行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士人阶层得到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明孝宗朱祁钰
孝宗即仁裕文武睿哲圣德光昭文惠章敬大仁孝纯佑安穆弘毅恭俭谦厚淑慎廉洁公平寬猛宽仁勇刚直忠诚勤劳敦厚广政化训兴修善功绩端重法令不阿高尚道德者也。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顿官僚系统,加强财政管理等,以巩固国家稳定。
明末三藩:唐胜时、李自成、张献忠
随着清兵入关前的混乱局势,不少地方豪杰纠合群众反抗清政府,最著名的是唐胜时、高迎祥兄弟在湖广地区建立的“三藩”,以及李自成为首领的大顺政权,以及张献忠建立的人中政权。他们虽然最后都未能成功抵御清军,但是其起义活动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