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曲云王珮瑜张金波的净角之光

0

张金波,一个声音如洪钟的男孩,从山东烟台的祖籍里走来。自幼,他就被京剧深深吸引,少年时便以热爱之心投身其中,成长为一名在家乡票友界中颇有名气的青年艺术家。在解放前的一段艰难岁月里,他面对家庭世代传承的书香门第,被迫暂时放下演艺梦想。但二十九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在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这座充满艺术灵魂的大城市里,他拜师学艺于京剧大师金少山、侯喜瑞等人,不仅精通花脸,还与奚啸伯、宋德珠、赵燕侠、李万春、罗蕙兰、贯盛习、郭少衡和李金声等众多才华横溢的同仁们共襄盛举,他们共同上演了一系列经典剧目,如《铡美案》、《大探二》、《遇皇后》、《打龙袍》、《御果园》、《锁五龙》、《牧虎关》、《姚期》以及《白良关》,这些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让张金波的事业蒸蒸日上。

1952年的某个秋天,当他赴丹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慰问演出时,一场特殊的情感交响曲在他的生命中奏响。他所带来的京剧,不仅给予了士兵们精神上的慰藉,也让他们的心灵获得了一丝宁静。这次慰问演出不仅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更是他终身难忘的一个记忆点。

1964年,在赵燕侠等杰出的导师们联合创作并排练新编京剧《追鱼》的过程中,张金波饰演了真包公这一角色。这部戏曾被邀请献礼给周恩来先生及其中央领导及国际朋友,这份荣誉和挑战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和启迪。

关于“金少山将戏衣卖给张金波”的流言,其实只是外界误解的一部分。事实上,那些戏服乃是一位热衷于京剧,并特别赞赏他的老朋友——一位当时居住在天津从事机械制造事业的人物所赠送的礼物,这位朋友也是张金波多年的知己和支持者之一。

直到晚年,每当回望自己一生的旅程,尽管留下许多珍贵的照片,但由于技术限制,没有能够留存下来完整的声音资料,这对于这个沉浸于声色世界中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但正是这样的付出与追求,让我们今天仍能看到他的影子,对他的作品怀着敬仰之情。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