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众所周知的,近百年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于一体的运动。例如,通过调整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等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不仅使太极拳更加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还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这句古老谚语深刻说明了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意志力的磨砺。外在形式虽然重要,但内心修为更是不可或缺。心理意志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将太极拳练到精湛程度,甚至达到“终身获益”的关键因素。
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季还是酷热的夏季,都能享受其带来的长期益处。然而,这样的坚持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紧密相关,是对意志力的考验。
在实践中,“武德”、“武风”、“心地”、“涵养”,都是内在修为的一部分。这正体现了“练拳炼人”的道理,即通过慢中求功、心平气和等要求,不断磨砺出日常生活中的从容不迫态度,从而培养诚待他人、治技毅力的心性,为自己注入宽广的心胸,使之变得更加坦荡自得,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常言道:“练拳容易,炼人难。” 因此,对于“练拳炼人,一生琢磨”的理念,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不可轻视。此外,“精神内守,无病何用?”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调摄精神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如《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无病何用?”
太极拳强调的是心静气顺与精神贯注,如清代王宗岳《十三势歌》中的描述:“静中触动动犹静”,“气遍身躯不稍滞”,“留心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都旨在帮助我们保持恬愉宁静的心境,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提出了摄生方法——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以此保持恬愉宁静状态减少负面情绪刺激,从而延年益寿。太极打法要求做到动中处静与静中寓动,将杂念抛开,与大自然同频共振,使我们能够在忙碌生活中找到片刻安宁时光转移思维焦虑,用以增强免疫力抵御疾病侵袭。
最终目标如同《十三势歌》的另一句话:“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極與醫學相融合,其實就是兩重一本金字未解,因為它既能預防疾病,又能輔助治療已有疾患。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經過長時間且堅定的練習才能真正達到預期效果,而不是短暫效應或者無效果報。但即便如此,有些練者仍然急於求成,在達不到目標時就放棄,這樣只會得到小效或近效,而非大效遠效。而那些依靠综合疗法(包括药物治疗)加上定期練習獲得康復的人,则可能会因为达到目的后停止練習失去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