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荀慧生,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成县)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我在幼年时期就经历了贫困和无以生计的生活。在1907年,我随父母到天津谋生,但父亲将我与兄长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后,我独自一人被卖给花旦为私房徒弟,这段时间里,我遭受了许多苦难。但我坚持练功,每天穿着棉袄在冬天或单衣在夏天点香火头练习转眼珠,无论是日复一日还是年复一年,都没有放弃。
1909年,我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1910年我随师进京,并曾同戏剧家王钟声合作演出《家庭》、《黑奴恨》等戏。此后,我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我与刘鸿升、侯喜瑞、高庆奎等人合作演出了《胭脂虎》、《霓虹关》,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
1918年的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我的艺术影响力奔走。这期间我喜欢作画,并正式拜吴昌硕为师,同时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等名师求教,使我的艺术生活更加丰富,也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1927年的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与梅兰芳、高兴林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标志着我的艺术走向成熟,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从继承传统到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唱腔、新发明技巧上都有所创新。我演出的剧目超过三百出,其中包括《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等。我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让观众听来俏丽轻盈谐趣,有特殊韵味。而念白方面,则注重道白艺术,使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为观众带来特殊表现力。此外,在表演方面,不受行当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突破,以塑造更多生命力的角色形象。
建国后,即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在1952年,我还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同时担任中国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以及其他多个职务,对培养新一代艺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收过无数徒弟,其中包括吴纪敏、小王玉荣等,他们都是对传统 京剧有着深刻理解并不断追求创新的人才。
通过这些经历和努力,不仅自己获得了广泛认可,而且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将继续推动 京剧这个古老而精彩纷呈的舞台艺术形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