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清风徐来、春草初绽的日子里,我元代的同仁滑寿,字伯仁,晚年号樱宁生,在襄城(今河南)出生,却因祖父迁居仪真(今江苏),我的故事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改变。我最初追求儒学,但却发现了对医学的无限热情。幸运地,我遇到了京口名医王居中,他在仪真期间是我师傅,我跟随他学习,深入研究《素问》、《难经》,我不仅领会了其中的精髓,还发现了一些错误和简化的地方。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将《素问》的内容分为十二大类,并撰写了三卷的《读素问钞》。此外,我还著有二卷的《难经本义》,以澄清误解并阐述其意。在针灸方面,我向东平高洞阳学习,最终掌握了这门技艺。我还专注于脉搏研究,将督脉和任脉与十二经络并列讨论,并撰写了三卷的《十四经发挥》。
对于内科治疗方法,也是多取自李东垣的心得。我的诊断能力和药方制定都颇受欢迎,有许多患者从我手中康复。这让我明白“医者莫先于脉”,因此我又撰写了一卷关于诊断要诀的小册子,其中详细介绍了29种不同的脉象。
我的验案也有数十则,被收录在朱右所著《樱宁生传》中。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作品,如三卷的《伤寒例钞》(或称为《伤寒论钞》)、一卷的《本草发挥》、一卷的小书叫做《脉诀》,还有两首诗作——一首是赞美医者的精神,一首是关于痔疮病症的一篇小文。但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之后就失去了踪迹。
后来,又有人根据我的设计制作出了四幅名为“明堂图”的画作,以此作为纪念。不过,当洪武时期(1368-1398年)的岁月渐渐流逝,最终我离开这个世界,那时候已经接近七十岁高龄。在那段时间里,无论是在自然之美还是人间疾病面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