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祥坤为我国国际月球科研站提供元素测基因技术支持

0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我国将建造一座国际月球科研站,这项壮举不仅需要科学家们投入大量精力,深入研究宇宙环境,还需要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来确保这一任务顺利进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所使用材料和设备的成分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它们能够承受在外太空中的极端条件。

就像在地球上的地质研究一样,科学家们需要知道每种元素是如何被使用、如何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就像给地球上的石头“测基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历史、形成时间以及演化过程。

朱祥坤是一位专门从事此类工作的地质学家,他曾经用同位素分析方法来追踪火星上生命迹象,并且参与了英国牛津大学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小组。他回忆说:“当一个元素被生物利用后,其‘基因’就会被改造,与原来不同。而与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铁元素便成为研究目标。”

2002年,朱祥坤回到中国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此开始了他在地质科学领域内的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他带领团队前往南太平洋采样,在铬铁矿中发现了一些宝贵样本,这些样本对于解释地球历史至关重要。

最近,一项新的发现让朱祥坤对他的“无用之大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宣布,将铅元素标准原子量更新为[206.14, 207.94]。这项更新基于多年的基础研究,其中包括数百篇文献调研和超8000个铅同位素数据统计。这其中最小值和最大值都来自于20多年前由朱祥坤等人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分析结果。

这种创新精神也推动了其他领域,如矿床学研究新途径,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此外,他还主持过6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包括3个面上项目、2个重点项目及1个国家杰青项目,并参与了2期创新群体项目,这些都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通过这些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坚守基础研究对于实现重大创新具有不可估量价值。在即将开启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之旅时,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成果,为人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贡献。(甘晓)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