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社会科研经费打包制的背景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坤的工作也值得关注。他的研究领域是元素同位素分析,这项工作如同给地球中的不同物质测“基因”,揭示了它们的形成时间、过程和家族来源。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朱祥坤与同位素结缘始于天体生物学研究,他参与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探寻火星生命迹象的早期尝试。
2002年回国后,朱祥坤坚持在国内开展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即便面对有限资源和条件。他曾带领团队远赴南太平洋采样,对铬铁矿进行深入分析。这段经历充满挑战,但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朱祥坤等人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注意。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的更新中,将铅元素标准原子量修改为新的范围,这一数据源自20多年前由朱祥坤等人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的分析结果。这表明基础研究对于建立理论框架至关重要,它不仅为其他领域提供支持,也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坚守基础研究,追求真理和严谨治学,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如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重量级项目,是朱祥坤事业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些经历证明,只有不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当国家需求增长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