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承父业传家风怀柔区教科研中心的荣耀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陈受宜教授

0

初遇陈受宜,记者感到意外。她的短发和一袭格子连衣裙,让这位精神矍铄的学者与一般人印象中的80岁老人迥异。她,这位“80后”,1963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随即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她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和纽约公共卫生研究所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在1989年,她加入了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后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担任过副所长和所长职务。六十余年的勤勉耕耘,陈受宜获得了丰厚的荣誉:1990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并被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表彰为归国有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2015、2017和2018年入选全球动植物学高被引科学家。

陈受宜提到:“我并没有做什么值得夸耀的事,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太婆。”然而,这位老人的淡然言辞,却透露出她深沉的心志和不平凡的一生。爱国奉献是她永恒的话题,无论身处何地,都坚守着对祖国的忠诚。在美国访学时期,陈受宜始终牢记父母教诲,不忘本土身份,在海外留下良好印象。

作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将爱国奉献精神传承给每一代学生。她认为,最好的教育是鼓励学生积极前行,将他们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当学生出国深造时,她会温馨告诫他们:“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不是忘却自己是中国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为祖国争光!”

实事求是,是陈受宜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她父亲——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陳世骧,对她的教育影响深远。他始终坚持科学报效国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母亲谢蕴贞也告诉她:“权力与责任相连,你必须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在基因组研究领域,尽管条件艰苦,但 陈受宜领导团队勇敢开拓新路线,如成立人类基因组中心参与国际计划,使中国成为唯一参与此项计划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切都是基于公私分明、重视平等原则办事。她总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这一点,比如使用私人信封回复民众来信,以示公私分明。

至今,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骑自行车上班40多载,因为她认为,上下班是一件个人事情,与工作无关。而且,从未占用公家的便利物资,不搞特殊化,这也是她的生活态度体现。在很多小事上,她都表现出一种谦逊和朴素,那些并不显眼但又充满意义的小举措,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最后,面对新时代的青年,一直在努力探索未知领域,不断追求卓越的是陈受宜:“希望你们不要只注重眼前的成果,而应该瞄准那些困难的问题真正潜心攻克,为国家尽绵薄之力。”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