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小名旦:追忆宋德珠的艺术光芒
在京剧历史上,武旦这一角色曾经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武术功底,还要有着深厚的戏曲基础。宋德珠,这位著名的京剧四小名旦之一,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一九三零年,宋德珠成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第一期“德”字班学生。在那里,他初学老生、小生,但老师们早已注意到他眉宇清秀、双目有神、动作敏捷干净等特质,便决定让他改为专攻武旦。在校期间,他接受了多位京剧大师如张善亭、朱玉康、阎岚秋等人的指导,并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各种精湛技艺,如《打青龙》、《金山寺》、《扈家庄》等。
王瑶卿亲自传授他《四郎探母》、《雁门关》、《贺后骂殿》等戏,而程砚秋则授予他《玉狮坠》和《游园惊梦》,荀慧生教会了他《花田八错》,筱翠花教授了《辛安驿》,梅兰芳也曾多次指教其演出。此外,他还接触到了许多其他优秀的大师,如尚小云和毛世来,他们对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众多名师的谆谆教诲及悉心传授,再加上宋德珠在演艺道路上的刻苦练习和不断探索,最终使得他脱颖而出,被誉为“四小名旦”之一。他创出了以武旦挑头牌、唱“大轴儿”的先例,并主建了“颖光社”,在京、津、沪等地进行了一系列成功演出,以武旦、中外舞蹈美化创新闻名于世。
宋德珠幼功强健,“起打”边式利落,其舞蹈身段优美,能够融合体操与中外舞蹈造型美,加以创新。他对女性动态观察细致入微,对自然界中的鸟儿飞翔鱼游蟋蟀斗争风柳摇曳都能借鉴用于表演之中,以弥补男旦女性美不足之忌。他的表演艺术轻盈翩跹、高洁婉约,又勇猛花哨刚健婀娜,是当时非常难得的一种艺术境界。
1960年,宋德珠加入河北省京昆剧团,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他担任河北省艺术学校教师,有所建树的学生包括安荣卿和河北梆子剧种的王丽君,都受益于他的指导。在1980年代末,由于患病去世,但他的作品依然流传至今,为后来的同行提供着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