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随舅父频繁踏入剧场,初中时我迷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戏剧系学生的演出。每逢周日,我都会前往大众剧场观看他们的实习演出,这一习惯持续了多年,从不间断。我对看戏并非满足于一次两次,而是必须连续观赏,每看完一部戏,都会在自己的记录本上记下观看时间,并贴上票根珍藏。这份珍贵的资料包括了数十场不同演出的详细信息,就像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见证。我曾经将这份资料珍藏至今,因为它不仅是我个人的回忆,也是京剧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刘长瑜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第一次实习演出的经历,但我总能指出他们所记载的情节存在误差,并以我的收集到的戏单为证来纠正这些错误。在我的收藏中,有许多如此宝贵的资料,即便是北京电影学院档案馆也无法完全匹配。此外,一些海外收藏家愿意以高价购买此类资料,但我却没有售卖它们,因为它们对于研究京剧来说实在太有价值了。
直到2001年,北京电影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我无偿赠送了这份珍贵资料给母校。作为对我的感激之情,学校组织了一场盛大的赠与仪式,在那时,由6位研究生轮流推动着轮椅,把我带到楼上的会场。我很荣幸能够为京剧事业做出这样的贡献,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不久之后,学校利用这些资料出版了一本名为《回首当年》的巨册,它们记录了从1951年到1966年的各大院团及个人艺术家的演出,这本书成为了填补我们这一时代缺失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对那些遗忘岁月的一种纪念。
2012年,我又将自1951年至1966年的所有看过的大型演出、各大院团以及个人艺术家的表演录单,无偿捐赠给首都图书馆。图书馆从中精选出了几百份特别珍贵的文物,将其编纂成《菊苑留痕》一书。这两部作品出版后,不仅弥补了建国以来关于京剧演出的文献不足,而且展现了我个人的奉献精神和对京剧事业的一贯支持。
此外,与穆守荫合作,我们共同创作了一本名为《老三届与园丁》的著作,该书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电影学院前几届学生和老师们的小故事,这本书在戏曲界广受欢迎。我们还以“苏武”这个笔名(由我们的姓氏“穆杨”音近“牧羊”,故取名),在多个知名杂志如《戏曲电影报》、《梨园周刊》发表评论文章,为人们提供了一手第一流的视角,让更多人了解 京津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戏曲世界中的各种风貌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