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的学术贡献与生活轨迹
郑玉(1298-1358),字子美,出生于元朝徽州歙县郑村,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父亲是官员,家庭环境优越,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学习欲望。在成长过程中,他博览群书,对六经尤其精通,并且擅长春秋大义。他在乡里教授学生,门庭若市,有许多学者尊称他为师山先生,并在他所居地创建了师山书院。
郑玉曾经隐居东南的覆船山十余年,这段时间内,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其中包括《师山文集》八卷、《遗文》五卷、周易注释以及春秋传疑等作品。这些作品后来被收入《四库总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文章风格自然而不做作,与虞翻、揭磐、欧阳修等古代文学大家相比,被认为更有独到之处。在至正十四年时,他被任命为翰林待制,但由于健康原因无法赴职。他晚年的生活非常简朴,以著述为主业,即使明军进入徽州,也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以身殉国。
郑玉的诗歌创作也颇受赞誉,如他的一首名句“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表达了他对于和平与文化研究的渴望。同郡的程以文评价他:“制行高见道明。”因此,郑玉自成一家的学术体系,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