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的学术足迹与时期印记:从徽州隐逸到翰林待制的探索
郑玉,字子美,出生于元朝成宗大德二年的徽州歙县郑村。他的生命轨迹跨越了惠宗至正十八年的岁月,他在世六十一年。在那个充满变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郑玉展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识。他对经典尤其是《春秋》有着专精之处,对周易也有独到的理解和阐释。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不仅教授乡里的人们,而且吸引了大量门人,他们尊称他为师山先生。为了容纳这些求学者众多,郑玉创办了师山书院,这个地方成为了知识交流与学习的心脏。
除了教学之外,郑玉还曾在东南神山——覆船山上隐居十余年,那里的草堂成了他静心著述的地方。当明军来临,他坚决拒绝投降,最终选择自缢而死。这段历史让后人铭记他的忠诚和坚持。
他的作品包括八卷的《师山文集》、五卷遗文以及周易纂注等,都被后世传颂,并收录在《四库总目》中。他的文章以简洁自然著称,与虞允文、揭仲、高适等人的风格相近,被誉为“文章不事雕刻”。
尽管面对明军征伐的压力,但郑玉仍然保持着独立自主,不愿意成为任何势力的工具。在一次诗作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回归平静生活的渴望:“何时四海收兵甲,还向师山理旧书。”这份内心深处的情感,是他的一生追求与执着所体现。
随着时间流转,程以文这样评价他:“制行高见道明。”这说明 郑玉不仅在学问上有卓越成就,在言论自由上也敢于独立思考,为后来的思想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