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邓广铭在中国学术会议上的自然论证

0

邓广铭:中国学术会议上的自然论证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省临邑人,历史学家。生平简介显示,他是中国著名的宋代史学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20世纪海内外宋史学界第一人”。1923年夏,16岁的他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在此期间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27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后,他来到北平准备报考大学,最终在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从此步入了史学之门。

在北大求学期间,邓广铭遇到了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位导师:胡适和傅斯年。他的毕业论文《陈龙川传》得到了胡适的高度评价,并且这一作品决定了他以后的学术方向。在傅斯年的指导下,他形成了自己的治史风格和观念。

1936年毕业后,邓广铭留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任助理员,并兼职于史学系。他开始专注于研究辛弃疾及其时期,对此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辛稼轩诗文钞存》的出版。此后不久,即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北大决定南迁昆明时,由于目的地尚未确定,只有正副教授才能随校行动。这段时间里,在图书馆进行深度研究完成了一系列关于辛弃疾的重要著作。

1940年秋,傅斯年的请求下,将史语所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在李庄期间,他受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对《宋史》的考订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1942年春,他离开百闵主持的中国文化服务社成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不久晋升为教授,在这段时间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宋代人物传记的小册子。

抗战胜利后,当胡适回国之前由傅斯年代理校长职务时,再次请邓广铭回到北京大学执教。在胡适任校长之后,由于其忙碌于重建工作中的角色,而将其借调至校长办公室担任秘书一职。

1948年冬,由于政治环境变化、台湾政府教育部委派傅斯年代理台湾大學校长职务而希望拉拢一批北大的教授前往台湾当老师,以增强该校师资力量,这使得曾经与胡适共事过多年的历史家再次面临新的选择。当那一年12月中旬胡适飞往南京之后,傅斯元屡次致电郑天培以便安排这些计划。而随着社会动荡加剧、战争接踵相继,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无常,一切都指向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一个时代即将结束,而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而对于这样的人物来说,他们必须做出艰难抉择,而他们所走出的路,也许是命运赋予他们的一条特殊道路。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