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良,京剧武生的艺术形象,如同春日中绽放的牡丹花,既有娴雅又不失韵味。他的艺途自幼便伴随着父亲马宝山的名号,而他自己则在13岁时就已经登上了舞台,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演艺之路。
随后,他加入了北京春秋京剧团和天津建华京剧团,不断学习与进步。在建华团期间,他拜师陈云祥,并从刘汉臣等大师那里汲取经验。他参与演出的一些经典作品包括《武松》、《挑滑车》、《英雄义》等,同时也与杨荣环、孟宪荣合作表演了一系列现代京剧,如《农奴》、《赤道战鼓》、《雪岭苍松》等,其中《农奴》的表现尤为人称道。
1970年,他加入了《红灯记》的剧组,并在天津市京剧三团担任主要演员。1977年,在新编现代京剧《骄杨颂》的首次上演中,马少良塑造出了领导者的形象,这一角色在当时的戏曲舞台上是第一次尝试。恢复传统戏曲之后,他还首次在津首演了《逼上梁山》,获得观众极高的评价。此外,与赵慧秋、王则昭合作的《红鬃烈马》,以及与李主演的《三休三请樊梨花》,都受到了各界好评。
1980年,他开始接受曹艺斌老师指导,对一些新的剧目如《斩经堂》进行深入学习与实践。在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马少良不仅武功扎实,而且戏路宽广,一共有30多部武生长打及短打角色的经历。他在运用高难技巧时特别注意到与剧情、人物结合,以及刻画人物心里的活动和精神状态,使得他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细腻。
他的代表作包括,《逼上梁山》、《伐子都》、《战冀州》、《挑滑车》、《曹营十二年》(古城会)、万水千山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优秀武生的才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