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李政道祖国科技事业的守护者科研立项申请书中的航标灯塔

0

李政道:科技事业的守护者与培育者,科研立项申请书中的引领者

美国时间8月4日,世界失去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他在旧金山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李政道一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更为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终关怀着祖国的科技事业。他自1972年起,不断回国讲学和建言,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了“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在那里,一位位院士专家分享了与他共度过的人生时光。让科技日报记者的印象最深是,李政道对我国高能物理发展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投入了大量心血。

全力支持中国高能physics事业发展

在高能所的大门旁边,有一座名为“物之道”的雕塑。这件艺术作品正是由李政道设计并创建于2002年的,它代表着他与中国高能physics事业之间不解之缘。

1956年,当国际上的大型加速器实验刚刚开始,我国就提出了建设一个类似的设施的计划。但直到1984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才真正开工,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帮助和智慧。陈和生院士曾经这样评价:“没有他的远见卓识,就不会有这次成功。”

王贻芳院士也持同样的看法:“从目标选择到方案确定,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从研究工作到国际合作,没有他的坚持,就不会有今天。”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依然全力以赴,因为他知道这是推动国家科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项目,以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其他项目,为这些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他用心呵护我们的科学成果,用智慧点亮我们的未来”,王贻芳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高能physics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是由于他的无私奉献和坚定支持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积极建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1974年,当第二次回到祖国时,他目睹了当时教育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他写下《参观复旦大学的一些感想》,提出要重视基础科学,并建议建立少而精的基础科学队伍。随后,他向周恩来总理推荐这一设想,并最终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及采纳,使国内教育体系得到了恢复性提升。

1978年3月,成立第一批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少年班。不过,由于认为这个规模不足以满足需求,他提议全国范围内全面提高对各类人才培训质量。这就是中美联合培养学生计划(CUSPEA)的诞生。在该计划期间,有76所美国高校参与接受来自中国学生,他们将继续学习并返回国内,将新知识应用于国家建设中。此举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是国际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