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鼓楼的歌声震撼了朱元璋的心灵,他意识到,即使使用最残酷的手段,也无法阻止人们唱那首《凤阳歌》。因此,他只好无奈地撤回兴建中都的人马。
提到凤阳,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那个有名气的花鼓艺术。《凤阳歌》是一首“讨饭歌”,经过数百年的传唱,只剩下开头那句脍炙人口的话:“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浅显易懂的歌词,是谁都能理解的。这样的歌词明显是对朱元璋的攻击,这也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情况,那些来自凤阳的乞丐们成群结队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途乞讨,即使是在丰收之年冬天来临时,他们还是把家门一锁出门要饭。这是一种怎样的民俗呢?
这个奇怪民俗背后应该隐藏着一个别样的故事吧?除了故事,还应有一种大众心理,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过程。
最初的凤阳花鼓,并不是“讨饭歌”,它是流传于一带民间艺术形式。在宋朝时,就已经在淮河两岸流行了花鼓这一艺术形式。而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太仓看过这种表演后曾画过一幅《花鼓子》,这至今为止记录最早的一幅画,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收藏。这说明在明代,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很成熟了。
关于这一情景,有清人赵翼记述道:“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陽人來老幼男女成行逐隊散入村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其唱曰:‘家住庐州并鳳陽鳳陽原是个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赵翼这一段文字至少可说明两点:一是清初之时,这首《鳳陽曲》就已出现;二是鳳陽人的乞討並非因饑荒,而是一種社會習慣和傳統。
根据史料来看,《鳳陽曲》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至洪武年间,它极可能产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颁发的一份圣旨中,其中提及了对家乡的人口政策和税收减免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与中央政府关系。
此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朱元璋即位之后,由于他对家乡情怀深厚,对家的记忆犹新,所以他决定将金陵作为南京,将他的故乡作为北京——这样不仅能够确保自己与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还能够加强中央政府对于整个国家各地的大力影响力。但由于这些计划并未得到实施,因此我们只能推测这是否真的如此发生过。此外还有其他版本,比如说当时因为战争或其他原因导致大量人口逃离而导致土地空置,从而促成了城市建设,但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考证。
总之,无论如何,都必须承认的是,在历史上,当一个伟大的帝国开始崛起的时候,其创造者往往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一切代价去改变那些他们视为威胁或不利的地方形势,最终达到他们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生活方式都会被融入新的秩序中,而那些试图抵抗变革的人们则常常遭受压制甚至消灭。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也会引发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以此来评估历史事件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