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晓岚笔下的《菜人》中,一个古语跳出了文字的边界:“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当崇祯末年的河南和山东遭遇蝗灾与旱灾时,社会的脆弱如同树皮被剥离一般。草根消失后,只剩下人的皮肤,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成为了“菜人”,被贩子绑架到市场上卖。他们就像牛羊一样,被屠户买去宰杀,用肉换取生存。
记忆中的故事是这样发生的:有个姓周的年轻人,在河北献县的一家饭店里等待着晚餐。老板告诉他肉已经卖完,请稍候。不久,一声惨叫传来,那是厨房里的女人的胳膊被砍掉了。这次惨剧并非虚构,而是历史的一部分。
血腥的往事虽藏于笔记之中,但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有学者如摩罗曾撰写《因幸福而哭泣》,其中记录了吃人的残酷现实。而以同类为食,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就连孙二娘夫妇开设的人肉包子店,并非仅限于饥荒时代。
宋代也是如此,当时经济状况虽然并不最糟,但人们依旧忍受着饥饿。当时有人提到了“两脚羊”,这是一种对人类极端悲惨命运的比喻。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这种行径是不值得诛杀,因为它们已失去了人类的情感和尊严。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有吃人的传说,他率军围困陈州多日期间,以俘虏作为粮食,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被杀害并食用,这些残酷的手段令人发指。在这样的恐怖时代,无论平民还是帝王,都无法逃脱成为别人口中的“两脚羊”的可能。在大饥馑之下,人类尊严和价值观都变得毫无价值,而那些成为弱势群体的人们,即便面对死亡,他们也只能沉默地接受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