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沈炼元朝是不是外族入侵的结果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自然之中历史的脚步似乎依然清晰可闻

0

我,沈炼(1506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一介书生,以明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为我的故乡。《明史》中有着关于我的传记。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我考中进士的荣誉,让我得以担任溧阳、荏平、清丰县令。在这段时间里,我以清廉著称,深受民心所向,其政绩也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然而,在嘉靖二十九年的冬天,当蒙古瓦剌军入侵,威胁到了京城时,我和其他文武百官被召集商讨退敌之策。朝廷内外一片混乱,而没有人敢于发言。我一直到午时前,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议解决办法。当赵贞吉提出用金银丝绸招募军队,并亲自重赏勇猛之士的建议时,我极力支持他的意见,并对此进行了补充。但是,当夏邦贤斥责我说:“文武重臣没说话,你一个小小的官员瞎说什么?”的时候,我感到无比沮丧。

最终,我们共同提出的主战不降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不久之后,敌军撤兵。此刻北方边患正处于紧张状态,而严嵩父子却擅权欺上,这一切让我心急如焚。我在朋友家饮酒之际,对国家大事感到无限感伤,便即兴写下奏疏,将严嵩父子的十大罪状揭露无遗。但结果是我被皇帝责令廷杖,并被贬至塞外保安州种田生活。

在保安州种田期间,一位商人慷慨地提供了居住空间给我,还有里长帮助解决了柴米问题。而与同乡及里人交谈,以及撰写诗篇,都让我的情感得到释放。在其中一首名为《塞上感怀》的诗中,我这样表达:

沙塞黄花带雪开,

谪臣中酒坐徘徊。

睢阳骂敌心偏壮,

上国思君意未灰。

南北风尘常按剑,

乾坤气序更含杯。

醉醒数把春秋看,

还有程婴救赵来。

随后几年的岁月里,即使身处异地,但对于杨顺等人的背信弃义行为,也不能视而不见。我给他寄去两首诗,措辞尖锐批评他们的行径。但杨顺却阴谋杀害我,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1557年的那场惨案结束后,只过了一年多,他还杀害了我的次子,并派人捉拿我的长子沈襄,为非作歹至此。这一切都由吴时来的告密揭露出来,最终导致杨顺和路楷遭到追捕,而沈襄则获得自由。不过直到严嵩父子的倒台,再加上穆宗隆庆元年的平反昭雪,才算是恢复了一些公正。在熹宗天启初年,他们追谥号忠愍,是对这一段历史的一个弥补。

尽管如此,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有时候即便是最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也难逃命运的手掌。然而,就像那句老话所说的,“英雄死后千秋英”,虽然生命短暂,但影响永远不会消散。而作为沈炼的一份子,无论是在江湖还是在历史面前,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用我们的方式去讲述故事。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