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时代,王夫之(1619—1692年)以其智慧和坚韧,成为明末清初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祖先原名江苏高邮人,因随燕王朱棣南下,以功授衡州卫指挥金事,世袭武职,在湖南衡阳定居。后来,他隐居于湖南石船山麓,被后人尊称为船山先生。
从小,王夫之便展现出了超群的才华和勤奋好学。他4岁就开始入私塾学习五经,并在10岁时接受父亲讲解儒家经典。在14岁时,他中了秀才,在24岁时又考上了举人。这时候,他父亲督促他进京考取进士,但由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上京路线被迫关闭,他只能返回家乡。
1643年,当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衡阳并聘请他参加他们的时候,王夫之拒绝加入,并藏身于双峰下的草舍中。在这段时间里,他刺伤自己以示反抗,最终成功逃脱。明朝灭亡后,他参与了对抗清军的斗争,但最终兵败奔赴肇庆任行人司行人。不久,因为反对官员而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然后投靠翟式耜,最终因瞿式耜殉难而流离失所。
降清将领吴三桂攻占衡州后,对他进行过邀请,但他坚决不合作,即使面对清朝官吏带来的许多礼物,也坚持拒绝。他的理由是:“农民造反赶走皇帝,那是大逆不道。”对于清兵入关、夷人的统治汉人的情况,更是不满足,因此选择回乡隐居于湘西苗瑶山洞,最终定居于衡阳石船山闭门著书。
尽管生活艰苦,没有条件使用纸墨,只能借用废旧帐簿写作,但是这样的环境也给予了他接触社会、体验人民饥苦的机会,这些都极大地帮助了他的学术成就。他曾自题碑铭:“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表达了他追求像西晋刘混那样挽救国家危亡,以及在学术上继承张载唯物主义思想的心愿。
王夫之的一生著作繁多,有320卷100多种800万字,其中包括《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作品。他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如理气问题、道器关系以及有与无的问题等,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基础。他提出了“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仅如此,还强调“理即气之理,而后天为理之义始成”,批判宋明理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同时提出辩证法的一些观点,如主客观认识统一,以及物质运动绝对性等。
最后,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还是自然规律面前,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即“势”,同时也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这就是他的历史观念。而且,不断变化的是事物本身,与此相适应的人类活动也是不断变化,是一个辩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