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那些曲折的篇章中,袁崇焕不仅是抗击后金(清)的英雄,更是战略与实践相结合的军事统帅。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袁督师那段悲剧又辉煌的征途。在辽东,他的履历可分为辅佐孙承宗、巡抚辽东、督师蓟辽三个时期。督师蓟辽,是他理想与实践交汇点,也是明末辽东军力最强盛时期。
打造关宁铁骑,这一话题往往只提及孙承宗,但事实上,孙承宗虽练兵十一万,但只有三万真能用之士,而他的大将多出自西军名门子弟。真正支撑关外的是援助而来的湖广兵,如崇祯元年的大变乱所示。而且,那些新建起来的部队缺乏战斗经验,只能说初见端倪。
直到1626-27年的宁远守城战和宁锦会战,关宁军才逐渐显现其力量。当崇祯帝支持下,袁崇焕掌握了专权,并进行大量人事更替。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等三杰成为袁团队核心成员,与之同生共死。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批来自辽东本土的高级将领崛起,他们南征北战,为国家立下赫赫功绩。
关宁铁骑也进行了战术革新,在两次会战后的胜利之后,袁崇焕提出“凭坚城,用大炮”的思想,并升级至全局:明军以堡垒推进策略,将重心聚焦于后金首都沈阳。但 袁并未停留在坚城大炮策略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加攻势性的野战作法——步车兵配合防御能力强大的步兵阵营。此法让明军基本具备精锐步兵、高效马匹、大型盔甲和有效武器,使得他们能够与后金野战争对抗无惧。
骑兵集团组建则是袁崇焕作战思想的巅峰体现。他前人的做法通常只是小规模突击或游击行动,而非建立整编骑兵集团。这一点从他与孙承宗时代编制对比尤为显著:他增加了更多骑士数量,并尝试实施独立成群作战模式,即使有五部十五营独立编制,不再依赖于步骑混合编组。这也是明朝第一次成功组建如此规模的大型骑兵单位,从此关宁铁骑不再仅限于城池防御,它成为了一个独立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在实际战斗中,如崇祯二年的广渠门冲突显示,当双方重甲 cavalry 相遇近距离格斗,有八旗贵族甚至亲身冲向袁崇焕面前。此次遭遇证明了关宁铁骑在野地战斗中的威力。此后的蓟州外围,对峙的是清军与步卒之间的一场激烈遭遇。在这役中,清军精锐护卫营竟有两旗退却并损失四位高级指挥官,其中两人因箭雨造成一人因近距离格斗致命,这进一步证实了新的作风下的步卒们已经不输给敌人乃至超越之。然而历史没有给予我们决胜关键时刻,看着这些伟大的英雄们只能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