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东晋的孤傲范梈的悲歌

0

在那漫长而又纷乱的东晋时期,一位名叫范梈的人物以其坚定的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一道亮丽而又忧郁的情感风景。他的生平简介如同一首诗,充满了对母爱的深情、对国家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出生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父早逝,他母亲熊氏为了培养儿子,不另嫁人。少聪颖,过目成诵,善诗能文,他是颜延年、谢灵运等人的弟子。他的大德十一年(1307)作客京师,就驰名于朝廷官吏之间,被董士选聘为家庭教师。

随后,他被提升为左卫教授,再次迁任翰林院编修官。在任期间,他巡视各地,不畏风寒瘴疠,对待百姓疾苦有心脾肺腑。他还揭露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福建文绣局常借给皇上绣衣袍为名,无偿征集老百姓家的女子当绣花工,这使得他写下了一首著名诗篇,以此揭露冤错,并最终取缔了这项滥权行为。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范梈仍然保持着淡泊如水的心态,没有私利心思。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实和正义,对母亲十分孝顺,但也因为政事繁忙无法侍奉年老多病的母亲,最终导致他抑郁成疾,最终在天历二年(1329)去世,享年59岁。

他的文学创作,也是一段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散文秦汉,其诗好为歌行古体,与颜延年的学术风格相近,但多趣而高妙。他的一些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如《闽州歌》描写民间疾苦,《社日》也写了社会习俗,在风格上比较多样,而以冲淡闲远为时人所称道。

尽管如此,有一些句子,如“雨止修竹闲,流莺夜深至”(《苍山感秋》),让人们仿佛听到了鸟语花香中的悠扬旋律。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人物——一个坚持做个清廉官员、用文字抒发内心世界的人。他的名字虽然留存在历史之中,但是那种独特的情感共鸣,却似乎永远不会消失。

标签: 商朝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