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他以仁孝立储的形象,被后人铭记。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在学习《孝经》时,他深刻理解了孝道的重要性,不仅侍奉双亲,还将此理用于侍奉君王,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他曾因悲哀思念亡母文德皇后长孙氏而受到宠爱。
太子之争中,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在这场斗争中,晋王李治被视为有利于平衡诸子的选择,并最终在贞观十七年的春天被册立为皇太子。
即位初期,在唐高宗驾崩后不久,其舅父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和英国公李勣等辅政大臣共同处理国家事务。唐高宗为了避讳先帝“世民”二字,没有同意改名讳,这一决定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礼制的问题。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为皇后,并封长子陈王李忠为雍州牧。随着西突厥的威胁日益严重,他派梁建方率军征讨沙钵略可汗,并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以巩固边疆安全。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一场谋反案件爆发,其中包括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人的参与,他们试图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但最终失败。此事件使得许多官员受牵连,或死或降级,这也标志着高宗面临的一次重大威胁已经得到铲除。
武则天入宫成为昭仪之后,她逐渐获得了高宗的宠信,最终废掉了现任皇后的位置。这一决策虽然遭到了一些顾命大臣,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但高宗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并采取果断措施实施了这一变动。此举标志着武则天正式登上了权力的阶梯,为她未来的统治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