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战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公孙氏,卫国人。他的变法措施在秦国推行后,使其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被誉为“商鞅变法”。他对秦国的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及度量衡进行了改革,并制定了严厉的法律。经济上,他提倡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扩展疆域,被赐予十五邑,并被尊称为“商君”。
早年生活
出身于卫国公族,有学者认为他可能是卫国都城帝丘的人,但该地名至今仍有争议。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对李悝和吴起等人的思想有着深刻影响。他曾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还曾侍奉魏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变法成就
首次变法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功奖励士兵,以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第二次变法则更进一步,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同时推行县制和初步的赋税系统。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包括蔡泽认为商鞅以明确而坚定的政策治理国家,使得秦无敌于天下;李斯赞扬他移风易俗,使民富國強;《太史公自序》记载他在秦孝公手下能明其术,以霸主之姿强盛朝廷;桑弘羊称赞他的严刑罚与奸伪无容空间使国家繁荣昌盛。而刘歆则指出他以身作则,不私不偏,从而令行禁止奸恶。此外还有班固和诸葛亮对他的肯定评价。
个人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商鞅著有《商君书》29篇,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政治哲学与社会管理方面的著述,如重农抑商、中立一室,无二事之道,以及鼓励百姓耕农利土之策。这体现了他的独立思想,即通过全面的农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并通过重刑厚赏来维持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