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大师与哲学思想家,他的字是梦得,出生于洛阳,但他的家族原籍在中山,那里如今就是河北定县。他的祖先刘亮曾跟随魏孝文帝迁移到洛阳,并且改变了汉姓。由于避免安史之乱,刘禹锡的父亲刘绪带领着全家搬到了嘉兴,这个地方现在是浙江的一部分。
刘禹锡在嘉兴长大,在19岁左右的时候离开家乡去长安学习。他很快就考上了进士,然后又一次取得了宏词科的成绩。在贞元九年,他和柳宗元一起获得了这一荣誉。此后不久他又考取吏部取士科,并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在贞元十六年,他加入了杜佑幕府担任重要职务,并参与了一系列讨伐徐州叛军的行动。在贞元十八年,他被调到渭南县担任主簿,而次年他成为了监察御史。
当顺宗即位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时, 刘禹锡作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共同成为革新的核心人物,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二王刘柳”。但他们所做的一切改革仅持续半年,就遭到了宦官和藩镇势力的强烈反对。顺宗退位后,宪宗上台,不久之后这场改革失败了,被指控篡权的人物包括王叔文都遭受惩罚。而对于那些支持过革新政策的人来说,比如八名司马中的某些人,他们遭到了更严厉的处罚,其中包括将其远离京城。
直到元和九年的十二月,当时距离那段失败事件已经过去十多年之后, 刘禹锡才与其他几位前朝高级官员一起奉召回京。但是不久之后,即宝历二年的冬天,从和州回到洛阳之前,他还不得不经历多次升降,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政治上的波折。他最后在东都尚书省担任主客郎中,也写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表达出了无论如何都不放弃自我价值实现的心态。
而关于诗歌创作方面来说,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被后世尊称为“诗豪”,广泛传诵于世。他自己编撰了一本自己的作品集,“四十通”,并删减其中四分之一形成“集略”,这成了最早记载他作品选辑的地方。这份选辑至今仍然是研究了解读其诗歌艺术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