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勰,字彦和,是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的代表人物。我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由于永嘉之乱,我家避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在梁朝,我曾任东宫通事舍人,这段时间较长,所以后世称我为刘舍人。
关于我的生卒年份,有不同的说法。范文澜推定我生于宋泰始初年左右,卒于梁普通元、二年之间;李庆甲则推定约生于泰始元年左右,卒于梁中大通四年;杨明照推定约生于宋泰始二、三年间,卒于梁大同四、五年之间。
《梁书·刘勰传》记载了我的祖父是刘灵真是“宋司空秀之弟”,而《宋书·刘秀之传》则提到秀之是“刘穆之从兄子也”。然而,《南史·刘勰传》删去了这一句,现在学者王元化等认为《梁书》的说法不可信。我的家族并非高门贵族,而是我祖父无官职父亲 刘尚曾任越骑校尉,但他早逝。我自己出身清贫,没有结婚,也不娶妻。
后来,我入上定林寺依靠名僧僧佑,与其共处十余载。在这期间,我自幼好学,“笃志好学”的性格让我深研佛理,同时又广泛阅读经史百家以及历代文学作品,“深得文理”。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在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我写成了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
在担任多个职务如奉朝请、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等之后,当时的皇帝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我们共同讨论篇籍古今。这一点与他选录的著名文学总集《文选》的内容有着不小的契合度。昭明太子的去世后,我被命与沙门慧震撰经,并最终弃官为僧取法名慧地。不久便去世了。
作为一个将儒学与佛教相融合的人物,其思想复杂且矛盾。一方面,他严格保持儒家的立场,不容忍佛教思想混入另一方面,他却以佛教指导儒学,将两者融合。他晚年的夜梦孔子表明了他的儒家观念。而他的一些政治成就,如当太末令时取得政绩,也反映了他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态度。但随着时代变迁,他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才选择遁入空门成为一介修行者。
除了《文心雕龙》,我还写过许多关于佛教的话题。在林寺期间,还为多位高僧撰写碑志,比如僧柔、僧佑和超辩等人的墓碑。遗憾的是,只有少数作品流传至唐初已失传,而现在只剩下《文心雕龙》、《灭惑论》(收录在弘明集卷八)及一篇石像碑铭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