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第一次北伐时驻军灞上,有个衣衫褴褛的读书人前来求见。桓温因招贤纳才,接见后深感满意。这位读书人便是王猛,从小家境贫寒,靠卖畚箕为生,但他却爱好深厚,对经典了如指掌。当时关中的士族对他出身低微不屑一顾,他毫不介意,曾有人请他做官,他亦未曾接受,最终隐居华阴山中。听闻桓温入关,他特地来到灞上。
桓温欲考察其学问,便请王猛论述当世之局势。王猛以精辟之言分析南北形势,桓温听后赞叹不已。此时,一边谈论,一边掏虱子(文言“扪虱”,扪音mén),兵士们皆惊讶,却无人敢笑。他仍旧旁若无人,与桓温继续探讨。
桓温询问何故豪杰不来相迎,王猛微笑答道:“您虽远征千里,却未渡灞水,其心所向众人莫知。”正触及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此举旨在树立威信,以对手东晋朝廷而战。在驻军灞上,不急于取长安,以保全实力。
面对这一番话,无言可答,但看出王猛非同一般人才,在退兵后,又被邀至东晋,被封高官。然而拒绝回应,对华阴山隐居生活持續。此事使得摸虱子的读书人声名大噪。
苻坚即位后寻找得力助手,即推荐了王猛二人相处甚欢,因历史观点完全吻合,被认为如刘备与诸葛亮般契合。一年内五次提拔权力极大,那时仅三十六岁汉族青年,此举激怒氐族老臣樊世,使两人争执不断,最终樊世被处死,从此氐族官员再难在苻坚前批评王猛。
受信任的王猛协助苻坚整顿朝政,并兼任京兆尹期间,大幅清除权门豪强和皇亲国戚,将他们处决、判刑或免职二十余人,使朝野震惊,法制渐行开始显现。在苻坚和他的治理下,前秦国力日增先灭燕、代、凉三个国家统一黄河流域地区至公元375年,当病重之际恳切建议苻坚不要进攻江南,而要消除鲜卑羌人的威胁以保障国家安全,这也是他最终离世前的遗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