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杨淑妃教你轻松学太极健康养生不再难

0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体现了其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拳谚说:“外练筋骨皮毛,内练意志精气神。”总之,练拳必须内外兼修,必须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着一个人能否把拳练好,更重要的是能否“拳练一生”的根本所在。

打太极拳原则上要求天天练习,无论冬日严寒还是夏日酷暑,都要坚持终年不辍地挥洒汗水锻炼。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自然而然会享受到终生的健康益处。

是否能够坚持终年的锻炼,这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力,是对个人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的一种直接检验。凡是武德、武风、心地涵养,都属于内在修为。这就是“練劍炼人”、“劍練一生”的道理,也包含了“人練劍”,即通过长期学习剑术时的心态平静,全神贯注等具体要求,不断磨砺出日常生活中的从容不迫,不急躁,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能经常保持平衡坦荡,从容自得其乐。

所有这些剑术外功,无疑也是一种要百炼成钢的过程,这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且,“練劍容易”,但真正让剑技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则需要更多耐心与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恬淡虚无,让真气随之流动;我们学会如何将注意力集中于腰间腹部,让气息顺畅流通;我们还学会如何留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将一切杂念抛开,以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状态。

《黄帝内经》曾指出调摄精神对于增进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些观点正如同太极中的“静中寓动”、“动中处静”,摒弃杂念,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而不是过度劳累,从而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好的质量。

总结来说,《黄帝内经》提出的调摄精神方法,其实也是为了帮助人们建立起一种宁静的心态,即使在忙碌之余,也能找到片刻放松以缓解压力,并最终促进整体健康。而太极作为一种独特方式,将这套哲学融入到了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移动,每一次姿势变化里,使其成为了一种全方位提升自身全面素质的手段。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