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政权更迭中的太极健康之道

0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例如: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练拳炼人,拳练一生。” 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又说:“外练筋骨膜皮毛,内练意志精气神。”总之,练拳必须内外兼修,不仅要锻炼身体,还要培养心智。其中心理意志是支配着一个人能否把拳技掌握好,更是终其一生的根本所在。

打太极拳原则上要求天天习惯于它,无论冬天或夏天,都应坚持三九或三伏不辍地进行训練。一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自然会带来终生的益处。

能否坚持终年不辍地习惯于它,这是一种对个人意志力的磨砺与考验,与人的文化素质及思想修养紧密相关。

凡是武德、武风、心性涵养,都属于内修范围。这就是“练拳炼人,拳練一生”的道理,也包含了“人練劍劫劑中”,即通过长期实践太極功夫时的心平氣和,全神貫注等具体要求逐渐磨練出日常處事從容不迫,不急不躁的情操,从而使自己在心理上能经常保持平衡與坦荡長樂。所有這些內功力,是無疑也要百鍊成鋼。此對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項。

常言道:“練劍容易,但炼人難。”所以,对於“練劍炼人,一剑為春”這個理念切不可輕易視之。(註:煉二字有不同含義)。

精神內守,有病安然從來。在中國古代醫學經典著作中,就曾指出調攝精神对于增進體質健康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

太極功法歷來非常強調心靜氣順,以至於清代王宗岳《十三勢歌》曰:“靜中觸動動犹靜,” “氣遍身軀 不稍滞,” “刻刻留心 在腰間 腹內松靜 氣腾然”。再如清代李亦畲《五字诀》的條目曰:“一曰心静 二曰身靈 三曰氣敛 四曰勁整 五曰神聚”。其中的心静 氣敛 神聚 都與前述所引《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句相合。不論醫理 或者 功夫 兩者間確實有相通之處。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還談到了「把握陰陽 呼吸精氣 独立守神」這種攝養方法。總之,其調攝精神 是為了使人保持恬愉寧靜 的生活減少壞影響 防止七情傷 身 从而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 的目的。

在行功時 太極也強調「動中處靜 静中寓動」,摒棄雜念 精神内守 思想集中 虑淡思清 意注动作 氣沉丹田 這樣,即便忙碌的人也可以通過訓練獲得恬愉寧靜 的時光借以轉移大腦皮層興奮點 減少壞刺激 逐漸積精全神 增強免疫力 讓邪毒難以侵害。此終極目的正如《十三勢歌》所說:「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常言道:「劍醫相融 一工兩效。」此話甚具道理。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